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中风的前兆与预防
发布时间:2024-10-17    阅读:20次
来源:本站 作者:申小龙

申小龙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四区

中风(医学称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及时识别前兆并做好预防,能大幅降低发病风险,挽救生命与生活质量。

一、牢记中风前兆:“120” 原则快速识别

中风发作前常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症状(俗称 “小中风”),多持续数分钟至 1 小时,易被忽视,但却是预警信号,需牢记 “120” 识别原则:

1. “1” 张脸:观察面部是否对称 —— 微笑时一侧嘴角下垂、眼睑闭合无力,或单侧面部麻木、僵硬,比如刷牙时嘴角漏水,都是典型信号;

2. “2” 只胳膊:双臂平举,保持 10 秒左右,若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无法抬起,或伴随麻木感(如手臂像 “灌了铅”),需高度警惕;

3. “0”(聆)听语言:倾听说话是否清晰 —— 出现说话含糊不清(如 “大舌头”)、无法完整表达意思(想说 “喝水” 却说出 “吃饭”),或听不懂他人话语,即使症状短暂也需重视。

此外,还可能伴随其他前兆:突发单侧肢体(如腿)无力、行走不稳(像 “踩棉花”);突然视物模糊、眼前发黑(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或单眼 / 双眼出现重影;无诱因的剧烈头痛,伴随恶心、呕吐,且疼痛程度较以往更剧烈;突然眩晕,站立不稳甚至摔倒。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都需立即拨打 120,黄金救治时间窗为发病后 4.5-6 小时,越早干预,后遗症风险越低。

二、做好科学预防:从生活到医疗全面防护

中风的预防需从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三方面入手,尤其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

1. 严控基础疾病,切断发病 “导火索”:高血压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需定期监测血压(正常成人<140/90mmHg,高危人群<130/80mmHg),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避免擅自停药;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空腹血糖在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10.0mmol/L,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稳定血糖,减少血管损伤;高血脂患者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定期检测血脂,必要时服用降脂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2. 改善生活方式,筑牢防护 “基础线”

◦ 饮食调整:遵循 “低盐、低脂、低糖” 原则,每日盐摄入量<5 克,少吃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多吃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新鲜蔬菜(每日 300-500 克,优先选菠菜、西兰花等深色蔬菜)、水果(每日 200-350 克,避免高糖水果过量),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类、瘦肉、豆制品),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富含 Omega-3,保护血管);

◦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需彻底戒烟;酒精会升高血压、影响凝血功能,建议男性每日饮酒量(酒精)不超 25 克,女性不超 15 克,最好不饮酒;

◦ 规律运动:选择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中低强度运动,每周 3-5 次,每次 30-45 分钟,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运动强度以 “心跳加快但不气短” 为宜,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 管理体重与情绪: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3.9 之间(BMI = 体重 kg / 身高 m²),避免肥胖;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焦虑、愤怒等剧烈情绪波动,长期精神紧张会升高血压,诱发血管痉挛。

1. 定期监测与高危干预40 岁以上人群(尤其有中风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者),建议每年做 1 次脑血管检查(如颈动脉超声、头颅 CT),排查动脉斑块、血管狭窄等问题;若发现颈动脉斑块(尤其是易脱落的不稳定斑块),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建立健康档案,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中风虽来势凶猛,但可防可治。牢记前兆识别方法,坚持科学预防,尤其是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切勿拖延,立即就医,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