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龙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四区
脑卒中(中风)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据研究,约 80% 的脑卒中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科学的生活习惯能从源头减少血管损伤、控制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以下从饮食、运动、作息、习惯四个核心方面,梳理预防脑卒中的具体生活方式。
饮食是影响脑血管健康的关键因素,需遵循 “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 原则,减少血管负担:
1. 严格控盐,减少血管压力: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加速血管硬化,每日盐摄入量需控制在 5 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避免腌制食品(咸菜、腊肉)、加工肉类(香肠、培根)及高盐调味品(酱油、味精),烹饪时可用葱、姜、蒜、柠檬汁替代盐提味。
2. 优选低脂食材,远离 “坏脂肪”:减少饱和脂肪(如肥肉、动物内脏、黄油)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糕点、人造奶油)摄入,避免血脂升高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优先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物,如深海鱼(每周 2-3 次,如三文鱼、鳕鱼,富含 Omega-3 保护血管)、坚果(每日一小把,如核桃、杏仁)、橄榄油、亚麻籽油。
3. 多吃蔬果与全谷物,补充 “血管营养素”:每日摄入 300-500 克蔬菜(优先选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紫甘蓝,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200-350 克水果(如苹果、蓝莓、樱桃,避免高糖水果过量),促进肠道代谢,减少脂质沉积。主食以全谷物为主(如燕麦、糙米、藜麦),替代部分精米白面,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帮助控制体重与血糖。
4. 控制糖分摄入,避免 “糖损伤”:过量摄入添加糖(如含糖饮料、糖果、甜点)会升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脑卒中风险。建议用白开水、淡茶水替代含糖饮料,烹饪时少放糖,警惕 “隐形糖”(如番茄酱、沙拉酱中的添加糖)。
适度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控制体重、调节血压血脂,降低脑卒中风险,但需避开剧烈运动,选择科学的运动方式:
1. 选对运动类型:优先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 100-120 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这类运动能温和刺激血管,促进血液流动,且不易引发血压骤升。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快跑、高强度间歇训练)或突然发力的运动(如搬重物、剧烈弯腰),防止血管痉挛或血压波动。
2. 把控运动强度与频率: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 30-45 分钟,运动强度以 “心跳加快但不气短、能正常说话” 为宜,可通过公式 “靶心率 =(220 - 年龄)×60%-70%” 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如 50 岁人群靶心率约 102-119 次 / 分钟)。老年人或有基础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者,需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3. 注意运动细节:运动前需热身 5-10 分钟(如活动关节、慢走),避免突然启动;运动后需拉伸 5-10 分钟,帮助血管平稳恢复;运动时随身携带降压药或急救药物,若出现头晕、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必要时就医。
长期熬夜、作息紊乱会打乱内分泌,升高血压,影响血管修复,增加脑卒中风险,需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
1. 保证充足睡眠:每日睡眠时间控制在 7-8 小时,尽量在 23 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凌晨 2-4 点是血压易升高、血管修复的关键时段,熬夜会错过修复窗口)。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设备(手机、电脑),避免蓝光刺激影响睡眠,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助眠。
2.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长期久坐(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如散步、拉伸)或连续高强度工作,防止身体过度疲劳导致血压升高、血管调节能力下降。
不良生活习惯会直接损伤血管,需针对性改善,减少脑卒中诱因:
1. 戒烟限酒:吸烟会释放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需彻底戒烟(包括二手烟);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影响凝血功能,增加脑出血风险,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约啤酒 750 毫升或红酒 250 毫升),女性不超过 15 克(约啤酒 450 毫升或红酒 150 毫升),最好不饮酒。
2. 管理情绪与压力:长期焦虑、愤怒、紧张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血压骤升、血管痉挛,诱发脑卒中。日常需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冥想、深呼吸、与人沟通、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书法)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3. 警惕 “危险动作”:避免突然用力(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快速转头(如突然回头看)、晨起过猛(醒来后先躺 3 分钟,再坐起 3 分钟,最后下床),这些动作易导致血压波动,增加血管破裂或血栓脱落风险。
预防脑卒中的生活方式需长期坚持,而非短期 “突击调整”。尤其 40 岁以上人群、有脑卒中家族史或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者,需将这些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早发现、早干预风险因素,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脑卒中发病概率,守护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