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君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胃不舒服”早已成为现代人的常见困扰,嗳气、反酸、胃痛、腹胀等症状反复出现,即便服用药物也只能暂时缓解。很多人将其归咎于饮食不规律,却忽略了生活中诸多隐形习惯对胃部的持续伤害。事实上,胃部疾病的反复发作,往往与长期积累的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想要摆脱“老胃病”的纠缠,首先需要揪出那些正在“作祟”的坏习惯。
一、饮食误区:伤害胃部的“隐形杀手”
胃部作为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直接承受着饮食带来的影响,很多看似平常的饮食习惯,实则在悄悄损伤胃黏膜。
暴饮暴食与过度节食的极端伤害:节假日或压力大时,不少人会通过大量进食宣泄情绪,短时间内胃容量急剧扩张,加重胃蠕动负担,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而减肥人群采用的过度节食方式,会使胃部分泌的胃酸没有食物中和,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如此易引发胃炎或胃溃疡。数据显示,频繁交替出现暴饮暴食与节食的人群,慢性胃炎发生率比规律饮食者高出3倍以上。
刺激性食物的持续侵袭:长期偏好辛辣、过烫、油炸食物,会直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辣椒中的辣椒素、高温食物的物理刺激,以及油炸食品中的高脂肪成分,都会延缓胃排空速度,增加胃酸分泌,诱发胃部不适。此外,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和酒精饮品,会抑制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尤其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长期酗酒者患胃出血、胃癌的风险显著升高。
饮食细节的忽视:很多人吃饭时狼吞虎咽,食物未充分咀嚼就进入胃部,会增加胃的研磨负担;而长期吃生冷食物,会刺激胃平滑肌收缩,影响胃的血液循环和消化液分泌,导致胃痉挛、消化不良。同时,不洁饮食或长期食用腌制、霉变食物,可能摄入幽门螺杆菌或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前者是慢性胃炎、胃癌的重要诱因,后者则具有强致癌性。
二、生活方式:被忽视的“养胃关键”
除了饮食,作息、情绪等生活因素对胃部健康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这些容易被忽视的习惯,正是导致胃病反复的重要原因。
熬夜与作息紊乱的连锁反应:人体胃肠道有自己的“生物钟”,夜间是胃黏膜修复的黄金时期。长期熬夜会打乱胃肠道节律,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同时降低机体免疫力,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研究表明,长期熬夜(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群,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规律作息者高出2.5倍。
精神压力的“无形伤害”: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中,而胃肠道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情绪波动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直接影响胃部功能。压力过大时,胃蠕动会减慢,胃酸分泌增多,容易引发胃胀、反酸等症状,长期精神紧张还可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征。
缺乏运动与不当用药的影响:长期久坐不动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消化不良的风险;而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部血液循环。此外,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生素等药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长期服用可能引发药物性胃炎,甚至导致胃出血。
三、科学养胃:从纠正习惯开始
胃部疾病的治疗讲究“三分治,七分养”,想要彻底摆脱胃病反复的困扰,需要从纠正不良习惯入手,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饮食上,应遵循“规律定量、细嚼慢咽”的原则,三餐定时定量,避免饥饱不均;多吃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山药等,减少辛辣、过烫、油炸食物和酒精的摄入;注意饮食卫生,实行分餐制,避免幽门螺杆菌交叉感染。
生活中,要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学会调节情绪,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促进胃肠蠕动。同时,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滥用药物,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搭配胃黏膜保护剂。
综上所述,胃部健康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长期积累便会成为损伤胃部的“元凶”。想要拥有健康的肠胃,需要从当下开始,摒弃不良习惯,建立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如果胃部不适持续反复,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切勿拖延,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