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闪闪 舞钢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在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中,气管镜检查常被视为明确病因、精准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不少患者及家属会担忧其风险。事实上,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气管镜检查确实存在一定风险,而医生需要通过全面评估,在风险与获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一、重症肺炎患者做气管镜的潜在风险
重症肺炎患者由于肺部炎症严重、肺功能受损,且常伴随多种基础疾病,接受气管镜检查时面临的风险相对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呼吸功能恶化是较为常见的风险。重症肺炎患者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气管镜检查过程中,镜体可能会阻塞气道,进一步加重缺氧。同时,检查操作可能刺激气道,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通气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引发呼吸衰竭。
出血风险也不容忽视。重症肺炎会导致肺部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脆弱,气管镜的机械刺激可能造成黏膜损伤,引发出血。如果患者同时服用抗凝药物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咯血,危及生命。
感染扩散是另一个潜在风险。气管镜检查属于有创操作,可能将气道内的病原菌带入更深的肺组织,或通过器械污染导致继发感染。对于重症肺炎患者而言,感染扩散可能使原本严重的病情雪上加霜,增加治疗难度。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心血管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在缺氧、刺激等因素作用下,心血管系统容易出现异常反应。二、医生权衡利弊的关键考量
面对气管镜检查的风险,医生并非盲目进行或拒绝,而是通过严谨的评估和判断,权衡利弊后做出决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检查的必要性。如果患者病情危急,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持续恶化,此时气管镜检查的必要性就显著上升。通过气管镜获取下呼吸道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能为精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能极大改善患者预后。反之,如果患者病情相对稳定,通过其他无创检查已能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医生则会尽量避免进行气管镜检查。
其次,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或器官功能障碍,对气管镜检查的耐受能力就会下降,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此时,医生会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评估检查的潜在获益是否大于风险。如果风险过高,可能会调整治疗方案或选择其他更安全的检查方法;如果患者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检查对治疗至关重要,医生会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检查,并制定应急预案。
再次,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监测。为了降低风险,医生会在术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停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等。术中,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医生会熟练操作气管镜,尽量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和损伤,缩短检查时间。
最后,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知情同意。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气管镜检查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获益,让他们充分了解情况,并尊重他们的意愿。在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后,才会进行检查。
总之,重症肺炎患者做气管镜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检查对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医生会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权衡利弊,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监测,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诊疗方案。患者及家属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做出有利于患者治疗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