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伟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
“每天一杯护肝茶,清肝排毒逆转脂肪肝”——这类宣传语在社交平台和电商页面随处可见,让不少脂肪肝患者将其视为“救命稻草”。但事实上,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护肝茶”能逆转脂肪肝,部分产品甚至可能因添加不明成分加重肝脏负担。对于脂肪肝这类代谢性疾病,摆脱“偏方依赖”,坚持科学干预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要认清“护肝茶”的误区,首先得了解脂肪肝的本质。脂肪肝并非“肝脏里长了脂肪”那么简单,而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的病变,主要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类,后者占比超80%,与肥胖、高糖高脂饮食、久坐不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肝脏是人体代谢“中枢”,一旦脂肪过度堆积,会逐渐引发肝细胞炎症、纤维化,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护肝茶”的宣传噱头多集中在“清肝排毒”“溶解脂肪”,但从科学角度看,这些说法毫无依据。一方面,肝脏本身就具备强大的代谢和解毒功能,无需外界“帮助排毒”;另一方面,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虽有一定抗氧化作用,但含量有限,且目前没有任何临床研究证明其能减少肝细胞内的脂肪堆积。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护肝茶”为追求“快速见效”,非法添加泻药、利尿剂甚至西药成分,长期饮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还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反而加速病情进展。2023年某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曝光12款“护肝”类保健品,均检出未标明的西药成分,部分使用者出现肝酶升高的情况。
既然“护肝茶”不可信,科学干预脂肪肝该从何入手?其实,脂肪肝的核心治疗逻辑是“去除病因+改善代谢”,不同类型的脂肪肝,干预重点虽有差异,但都离不开“生活方式调整+医学监测”的双重保障。
对于占比最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且最有效的手段,关键要做好“一减二调三动”。“一减”即减少热量摄入,控制每日总热量,避免高糖饮料、油炸食品、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包),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苹果)和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的摄入,帮助减少脂肪合成;“二调”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模式,例如用杂粮饭替代白米饭,用清蒸鱼替代红烧鱼,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三动”则是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搭配2~3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平板支撑),帮助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减少肝脏脂肪堆积。临床数据显示,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通过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肝脂肪含量可下降30%以上,部分患者甚至能实现完全逆转。
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核心干预措施是“严格戒酒”。酒精是酒精性脂肪肝的直接病因,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加重肝脏损伤,因此必须做到“滴酒不沾”。同时,需补充B族维生素和优质蛋白,帮助修复受损肝细胞,改善肝脏代谢功能。若已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物,但药物仅起辅助作用,戒酒仍是根本。
此外,定期医学监测也必不可少。脂肪肝患者需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评估肝脏脂肪含量和炎症程度;若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还需监测血糖、血压、血脂,避免并发症加重肝脏损伤。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但切忌自行购买“保肝药”,以免药物滥用伤肝。
遗憾的是,仍有不少脂肪肝患者因“无症状”忽视治疗,或寄希望于“护肝茶”等偏方,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事实上,脂肪肝早期是完全可逆的,但一旦发展为肝硬化,便无法逆转。与其花费金钱购买无效且可能有害的“护肝茶”,不如将精力放在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上——这才是逆转脂肪肝、保护肝脏健康最可靠的“良方”。
总之,健康无捷径,肝脏保护更是如此。摆脱“偏方迷信”,坚持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才是脂肪肝患者走向康复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