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华 周口市中心医院CCU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脑脊液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正常范围为成人 70-200mmH₂O,儿童 50-100mmH₂O。当颅内发生病变(如颅脑损伤、脑出血、脑水肿等)时,颅内压会异常升高,进而引发脑疝、脑灌注压下降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在重症护理中,颅内压监测技术是评估病情、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对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具有关键意义。
颅内压监测技术通过特定的监测装置,实时或动态记录颅内压的变化,为临床护理和治疗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将颅内压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仪器处理后以数值或波形的形式呈现。根据监测途径的不同,临床常用的颅内压监测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
有创颅内压监测是目前临床公认的 “金标准”,包括脑室内监测、脑实质内监测、硬膜下监测和硬膜外监测。其中,脑室内监测是将导管插入侧脑室,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同时可通过导管引流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兼具监测和治疗功能,但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脑实质内监测则是将微型传感器植入脑实质,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不宜进行脑室内监测的患者。
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因具有无创伤、操作便捷等优势,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视神经鞘直径超声(ONSD)、脑电图(EEG)等。TCD 通过检测颅内血管血流速度间接反映颅内压变化,ONSD 则通过测量视神经鞘直径评估颅内压,这些技术虽避免了有创操作的风险,但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主要作为有创监测的补充。
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症护理中的应用贯穿于患者救治的全过程,为病情评估、治疗调整和护理干预提供精准依据。
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颅内压监测尤为重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脑水肿、颅内血肿等导致颅内压升高,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护理人员可及时发现颅内压骤升的情况,如颅内压超过 200mmH₂O 时,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性脑损伤,需立即通知医生采取脱水、降颅压等措施。同时,结合脑灌注压(CPP = 平均动脉压 - 颅内压)的监测,可评估脑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避免因过度降颅压导致脑灌注不足。
对于脑出血和脑卒中患者,颅内压监测能帮助判断出血是否继续、脑水肿的程度及病情进展。在护理过程中,若发现颅内压呈进行性升高,可能提示血肿扩大或脑水肿加重,需及时协助医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通过监测颅内压变化,还可指导患者的体位管理,如颅内压升高时适当抬高床头 15°-30°,以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在颅内感染、脑积水等疾病的重症护理中,颅内压监测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例如,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通过监测颅内压可判断分流管是否通畅,若颅内压持续偏高,可能提示分流管堵塞,需及时处理。
为确保颅内压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重症护理人员需掌握以下护理要点:
监测装置的维护是关键。对于有创监测,应保持穿刺点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妥善固定监测导管,防止脱落或移位;定期校准监测仪器,确保数据准确。护理过程中,若发现导管堵塞或监测数值异常,应及时排查原因,必要时更换导管。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颅内压升高时常伴有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记录颅内压数值及波形变化,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创颅内压监测可能引发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和血常规,若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征象,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对于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的患者,应注意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防止出现肾功能损害或电解质紊乱。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解释颅内压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告知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活动、咳嗽、用力排便等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的因素,以配合治疗和护理。
尽管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症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创监测具有创伤性,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且不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无创监测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受操作者经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较大。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颅内压监测技术正朝着微创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型无创监测技术(如基于人工智能的颅内压评估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有望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可穿戴式颅内压监测设备的出现,为患者的长期监测和居家护理提供了可能。未来,通过结合多参数监测(如颅内压、脑氧饱和度、脑血流等),将进一步提升重症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护理水平。
总之,颅内压监测技术是重症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合理应用能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改善患者预后。重症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监测技术的操作和护理要点,密切配合医生开展治疗,同时关注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重症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