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头痛辨治有妙招:中医分型与对症疗法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30    阅读:34次
来源:本站 作者:都亚楠

都亚楠 开封市中医院脑病科

头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头痛的经历。从中医角度看,头痛并非简单的“脑袋疼”,而是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在头部的表现。《黄帝内经》中早有“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的记载,说明头部与全身经络、脏腑密切相关。中医通过辨证分型,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个性化疗法,往往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一、外感头痛:祛邪为先,分清风寒湿热

外感头痛多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头部所致,起病较急,常伴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表证,治疗以“祛邪解表”为核心。

风寒头痛:最常见于秋冬季节,表现为头痛剧烈,遇冷风加重,喜欢用毛巾裹头,伴有怕冷无汗。这是风寒之邪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常用川芎茶调散,以川芎、白芷、羌活疏风散寒,其中川芎被称为“治头痛要药”,能上行头目、活血止痛。若头痛连及颈部,可加葛根缓解项背僵硬;伴鼻塞流清涕,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

风热头痛:多见于春夏或外感风热后,头痛而胀,甚至有灼热感,伴面红目赤、口干咽痛。此时需疏风清热,常用芎芷石膏汤,以石膏清热泻火,菊花、薄荷疏散风热。若头痛剧烈如裂,可加黄芩、栀子清泻肝火;大便干结者,配合大黄通腑泄热,邪热去则头痛止。

风湿头痛:多因淋雨、潮湿环境引发,头痛如裹,伴有身体沉重、胸闷恶心。这是湿邪困阻头部经络所致,治疗用羌活胜湿汤,以羌活、独活、藁本祛风除湿,配合白术、茯苓健脾利湿,让湿邪从下焦排出。雨天或潮湿环境中,可饮用生姜葱白汤预防发作。

二、内伤头痛:调补脏腑,兼顾气血阴阳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起病缓慢,反复发作,治疗需“扶正祛邪”,根据脏腑虚实辨证用药。

肝阳上亢型:常见于高血压患者,表现为头胀痛,伴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尤其在情绪激动后加重。这是肝气郁结、化火上扰所致,治疗用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钩藤平肝潜阳,石决明、杜仲重镇降压。日常可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每次3分钟,能疏肝理气,缓解头痛。

气血亏虚型:多见于体质虚弱、长期劳累者,头痛隐隐,劳累后加重,伴面色苍白、乏力心慌。这是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头部所致,常用八珍汤或归脾汤补气养血,重用黄芪、当归、熟地。食疗可选用红枣桂圆粥(红枣5枚、桂圆10g、粳米50g),每日早餐食用,坚持1个月可见明显改善。

痰浊头痛:体型偏胖者多见,头痛昏蒙,伴胸闷痰多、恶心欲吐,舌苔厚腻。这是痰湿上蒙清窍所致,治疗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陈皮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天麻止头痛。日常应少吃肥肉、甜腻食物,可饮用陈皮茯苓茶(陈皮5g、茯苓10g煮水)化痰祛湿。

瘀血头痛:多有头部外伤史或久病入络,头痛如刺,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舌上有瘀斑。这是瘀血阻滞经络所致,治疗用通窍活血汤,以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麝香(或人工麝香)通窍止痛。若头痛顽固,可配合针灸治疗,选取合谷、血海、三阴交等穴,针刺加艾灸,促进瘀血消散。

三、实用缓解技巧与预防要点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有许多简单易行的缓解方法:头痛发作时,可按压太阳穴、风池穴(后颈凹陷处),每次按压12分钟,力度以酸胀感为宜;外感头痛可用生姜片擦太阳穴,内伤头痛可用薄荷油涂抹额头,通过气味和刺激缓解不适。

预防头痛需注意: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让气血按时运行;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焦虑、愤怒,防止肝气上逆;饮食清淡,少吃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尤其头痛患者应少饮酒、少喝咖啡。

总之,中医治疗头痛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同样是头痛,风寒引起的需散寒,肝火导致的要降火,气血不足的需补养。掌握这些分型和疗法,就能根据自身症状找到应对之策,让头痛不再成为生活中的“拦路虎”。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