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列为专章。
从法治副校长走入中小学课堂以案说法,到学生走进法治教育基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从编制普法情景剧演绎身边的故事,到开展模拟法庭感受法律的威严……新学期伊始,一场场形式多样、入脑入心的“法治第一课”在中原大地全域铺开,让法治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悄然生根、开花结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
近年来,校园欺凌等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面向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加强精准普法,培养他们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不仅关乎青少年思想品德塑造和健康人格养成,也关系到全社会法治水平和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省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专门成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作为全省守法普法工作要点的重要内容。省司法厅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系统打造“小学童趣阶梯、中学实践阶梯、大学思辨阶梯”三级青少年“法治成长阶梯”,深入实践“小学启蒙层—中学养成层—大学践行层”的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化普法体系。
当前,河南青少年普法工作正在实现从启蒙期到青春期的全周期覆盖、从课堂到社会的全场景贯通、从线上到线下的全渠道融合、从法律知识到法治素养的全方位提升,筑牢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的“第一前端”。
完善机制设计,搭建“法治成长阶梯”
“毒品善于伪装,我们该如何识别?”“遇到毒品诱惑,该怎样应对?”9月8日,在商丘市第八中学报告厅,一场由商丘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与市公安局梁园分局联合开展的青少年毒品预防宣传活动正在进行。
“豫戒先锋”宣讲团民警以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为引,讲述从虎门销烟到当代缉毒英雄的感人事迹,深入剖析“上头电子烟”等新型成瘾物质的识别与防范技巧,郑重告诫在场千余名学生务必树立“抵制第一口”的警觉意识。
这场活动,既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也是一次深刻的法治教育。将普法融入我省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教育体系,是我省面向青少年开展分层分类精准普法的一个缩影。
多方联动,统筹设计——
省委高度重视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纳入每年普法依法治理要点,压紧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位一体教育网络。省司法厅持续加强制度供给,联合11家单位开展“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专项行动”,围绕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开展6个系列专题活动,确保青少年法治教育分层有序、推进有力;按照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配强法治副校长,实现全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全覆盖,同下“一盘棋”,共奏“交响曲”,唱好“大合唱”。
把握节点,专题设计——
省司法厅联合省教育厅在全国首创“全省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宣传周”,在每年4月的第三周举行,已经连续开展4年,活动覆盖学生百万人次,进一步提升师生法治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在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法治第一课”,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寒暑假期间,开展涵盖不同学段的、形式各异的暑期法治实践活动;在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期间,举行民法典进校园、学宪法讲宪法等活动,反响热烈,成效显著。
精准为要,分层设计——
教育因人而异,普法因群施策。
我省依照青少年成长规律,量身定制三层普法内容,设计差异化普法目标,按龄分阶、按需定制,推动青少年普法体系化、规范化——
小学“启蒙层”,搭建“玩中学”的童趣阶梯,重在趣味化,播下法治种子;
中学“养成层”,搭建“做中悟”的实践阶梯,重在情境化,培育法治思维;
大学“践行层”,搭建“辨中明”的思辨阶梯,重在专业化,锻造法治先锋。
从“启蒙”到“养成”再到“践行”,我省正以“法治成长阶梯”为牵引,实现内容分层、形式分众、阵地分级、效果分评,真正让法治理念伴随青少年成长全过程。
“‘八五’普法期间,我省创新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且成效显著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模式,其核心亮点在于精准适配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郑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牛鹏评价道,这一创新探索,筑牢了守护未成年人的法治屏障,使法治意识能够伴随青少年成长每个阶段,融入他们学习与生活方方面面。
创新形式内容,推动普法精准滴灌
在新乡市封丘县和寨村小学,操场变身为“法治乐园”,普法飞行棋、大转盘等游戏让孩子们在奔跑嬉戏中学习“如何应对陌生人”“怎样举报不良信息”;在河南先锋朝阳学堂,话剧《网络的迷途与救赎》还原“模仿盗窃”“网络交友陷阱”等场景,引导小朋友分辨网络是非;在林州市黄华镇大屯学校,“普法小课堂+话剧演绎+影音观看”环环相扣,孩子们热情高涨,争当“小法官”“调解员”……这些趣味盎然的普法活动,是由郑州大学“法趣公益普法团队”的大学生们设计的。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们转变身份,以“大手”牵“小手”,在引导小朋友学法用法的同时完成自我成长。这类活动,正是我省创新方式丰富“法治成长阶梯”,实现青少年普法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的生动体现。
夯实校园主渠道,推动普法融合教学——
“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和心理暴力是否都属于校园欺凌?”“如何有效识别网络诈骗?”……省教育厅统筹规划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法治教育因素,推动多学科协同实施法治教育,大力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水平,努力实现全学科渗透、全要素育人。
多方发力,凝聚合力。今年以来,2.2万名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登上讲台,他们来自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各条战线,一改往日贴标语、办讲座、背条文的传统方法,而是通过浸润式、互动式、启发式的以案普法方式,开展法治宣传课程4万余次,将法治思维融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系好青少年第一颗“法治扣子”。
提升引导针对性,促进法治内化于心——
“红旗长扬,我们迎着朝阳;成长路上,聆听宪法雄壮的声响……”这首《宪法伴我们成长》经常回荡在小学校园。宪法宣传周期间,省司法厅联合省教育厅等单位组织“宪法晨读”,培养了一批“宪法小卫士”。
面向小学生,重在启蒙。通过法治儿歌、普法漫画、法治小故事等形式,强调根植宪法意识、培育宪法精神,在趣味互动中帮助孩子初步建立行为边界意识。
“现在开庭!”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控辩双方围绕证据链展开激烈辩论,“书记员”认真记录庭审要点,从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到宣判……郑州桐柏一中的学生代表在中原区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经历“模拟开庭”,通过沉浸式的角色体验深刻体会到“法不可违”。
面向中学生,重在养成。在法治宣传基地设置的模拟法庭,已成为初高中生法治研学的校外课堂。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创作等活动,让法律条文可感可触,养成相伴终身的法治思维。
这个暑假,参加河南大学法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走进开封市圉镇镇江庄村,就乡村法律需求发放调研问卷,开展青少年普法讲座,入户调解矛盾纠纷,协助完善“法律明白人”培养机制……大学生们以精准普法助力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将所学法律知识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际工具。
面向大学生,重在践行。我省连续举办八届“卓越杯”大学生法治辩论赛,在全国高校中形成特色品牌,成为大学生法治实践的重要平台;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等,绷紧思想弦、法治弦;省司法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组建大学生法治宣讲团的通知》,号召各高校组建大学生普法宣传团,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以务实有用的法律实践履行社会责任。
拓宽教育覆盖面,筑起成长坚实防线——
青少年精准普法,力争实现“点对点”。我省聚焦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展开关爱服务,与相关部门联动,在“精准普法基层行”活动中走村入户到人,专门面向这些孩子开展一对一法治宣传教育。
围绕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帮助罪错未成年人回归正途等问题,省司法厅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开展以案示警,系统收集涉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进行细致筛选,形成案例分析。省司法厅相关部门深入调研,通过精准普法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与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筑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坚实防线。
增强文化浸润,营造法治浓厚氛围
“古今探法,探古照今……”镜头前,大学生探法体验官自信满满。近年来,省司法厅立足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创作完成《古今探法》节目,由大学生担任体验官,感受中原法律文化底蕴,在增强文化自信、法治自信的同时,将生动普法课送到群众身边。
建强阵地,让法治体验入脑入心——
线下,打造行走的法治课堂。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沉浸普法。如郑州市网络安全科技馆用1.5万平方米的展厅建设全国首个网络安全展馆,为青少年全景呈现了信息时代的安全防护技术,孩子们在沉浸式AR互动中增强网络安全和法律意识。
面向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如依托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打造集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人才培训、法律援助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
我省依托各类爱国主义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宣教阵地,打造“法治+”多元素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去年全省评选出70个省级优秀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中,以青少年为主题的就有23个;今年以来,接受青少年参观学习超过10万人次,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法治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让未成年人深化对法治的理解。
线上,强化内容的精准推送。
“请勿将电话卡、银行卡、微信、QQ等个人虚拟通信账户及支付宝等网络金融账户租借、贩卖给他人”“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的异常行为,如发现身边同学有从事涉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异常行为的,请第一时间报告学校老师或拨打110、96110举报”……9月1日,一则《青少年涉电信网络诈骗告知书》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
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生硬法条:我省组织拍摄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微电影《圈套》、防范校园欺凌微电影《向阳》等普法小课堂200余期,《我是安全主播》普法视频网络播放量超过60万次,微视频《小霸王联盟》在全国相关微视频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鼓励大学生身体力行当好普法宣传员:开展法治动漫视频征集活动,大学生们运用精湛的动漫制作技术,将法条内涵和法治精神融入一个个精彩的动漫故事中;在“e助成长法治护航”青少年权益保护普法活动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法治情景短视频,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达7226.6万。
营造氛围,法治文化浸润成长——
在小学校园周边,“安全小黄帽”成为亮丽风景线。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向我省各小学发放170万顶“安全小黄帽”;编制《法治护航成长校园安全知识手册》;编印漫画书《跨越千年的对话》,让小学生在对话古代法治人物中领略古圣先贤的治理与法律智慧。
这个暑假,许多中学生走出家门,按照“河南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地图”指引,打卡我省法治地标。省司法厅广泛开展“纵游河南追寻法脉”活动,号召青少年实地体验河南厚重法律文化,全网话题参与人数8300万。
省司法厅联合河南大学推出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法律短剧《子产铸刑鼎》,厘清了中华法系根脉,带动河南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迅速“出圈”。
如今,青少年法治文化氛围在中原大地日益浓厚:全国法治文化教育基地“黄河法治文化带”“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等法治文化阵地中均开设青少年专题板块,在一步一景中增强法治素养;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期间,开设“法治号”地铁专列,设置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车厢,这一法治宣传教育流动课堂成为青少年打卡新地标;“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百名讲师进百校”禁毒宣讲活动等声势浩大,全省学生法治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微视频制作大赛如火如荼……
法治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省各有关单位将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法治成长阶梯”,真正实现普法工作与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精准匹配、与认知规律的深度契合、与现实需求的紧密呼应,让法治伴随着每个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专家观点:让法治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河南法治政府研究院研究员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佳红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意义重大。近年来,河南省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专门成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坚持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的“第一前端”,通过开设“两个阵地”、把握“三个节点”、打造“四个品牌”,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化普法体系,构筑了守护未成年人的多重屏障。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让法治从纸面的条文转变为青少年心中的信仰。法律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首先要让法治从纸面的条文转变为青少年心中的信仰。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建强宣传教育阵地,让法治体验入脑入心。如面向中小学生,突出“沉浸普法”;面向大学生,强调“实践能力”。同时,立足中原优秀法律文化资源,依托《古今探法》等品牌栏目营造氛围,让青少年在法治文化浸润中成长。
二是让法治从静态的规则转变为青少年生活中的习惯。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夯实校园主渠道、立足针对性,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启蒙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养成中学生的法治思维、强化大学生的法治能力。同时,加强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发挥典型案例作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推动法治从静态的规则转变为青少年生活中的习惯。
三是让法治从威严的法律转变为青少年成长中的铠甲。法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法治是守护青少年的屏障。法治宣传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其立意在于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从而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
通过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统筹谋划、多方联动,精准滴灌、不漏一人,普治共举、构筑屏障,青少年“法治成长阶梯”越筑越实,法治将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坚不可摧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