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宇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
在传染病防控的“侦察体系”中,病理科始终扮演着“幕后侦探”的关键角色。从病原体的精准识别到病变机制的深度解析,从突发传染病的应急溯源到治疗效果的动态评估,病理科通过微观层面的探索,为传染病诊断提供坚实依据,成为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硬核防线”。尤其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流行时,其诊断价值更显突出,为防控策略制定赢得关键时间。
1 直接诊断:捕捉病原体的“微观踪迹”
病理科最核心的作用是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特异性检测,直接捕捉病原体的“踪迹”,为传染病确诊提供金标准级依据。对于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等不同类型传染病,病理科拥有一套精准的检测体系。
在形态学诊断方面,病理医生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病变特征,初步判断感染类型。例如肺结核患者的肺组织中,可观察到典型的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结合抗酸染色发现红色的结核分枝杆菌,即可明确诊断。对于真菌感染,通过糖原染色(PAS)或六胺银染色,能清晰显示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形态,区分念珠菌、曲霉菌等不同菌种。
分子病理技术的应用更提升了诊断精准度。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快速扩增病原体核酸,即使样本中病原体含量极低,也能精准检出,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病理科通过核酸检测明确组织中的病毒定植情况;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则能直观定位组织中的病原体核酸,明确感染的细胞类型和分布范围,为病情判断提供细节依据。
2 病因溯源:新发传染病的“破解密钥”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病理科是破解病因的“关键部门”。当未知传染病出现时,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常规检测难以明确病原体,此时病理科通过尸体解剖、穿刺标本检查等方式,为病因溯源提供核心线索。
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初期为例,病理科通过对死亡病例进行尸检,明确了病毒主要侵犯肺组织,导致弥漫性肺泡损伤、肺纤维化等特征性病变,同时在肾、心等其他器官也发现病毒踪迹,为揭示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靶器官损伤特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既往突发传染病防控中,病理检查同样为明确病原体类型、阐明发病机制提供了关键支撑。
此外,病理科还通过对传染病病例的长期随访观察,追踪病原体的变异情况,为疫苗研发和治疗方案优化提供动态数据,助力构建长效防控体系。
3 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调整指南”
传染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同样离不开病理科的参与。病理科通过对治疗前后的组织标本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病原体的清除情况、组织损伤的修复程度,为临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例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病理科通过肝穿刺活检,观察肝细胞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不仅能明确病情分期,还能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若治疗后肝细胞炎症减轻、纤维化逆转,说明治疗有效;若炎症持续加重或出现肝硬化结节,则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诊疗中,病理科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组织损伤程度,指导临床选择针对性的抗感染药物,提高治疗成功率。
同时,病理科还能发现传染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如重症感染患者出现的组织坏死、脓肿形成等,为临床及时干预、降低病死率提供重要提示。
4 防控助力:公共卫生的“预警哨兵”
病理科在传染病防控的公共卫生层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传染病病例的集中分析,病理科可总结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易感人群和病变规律,为疾控部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对某一地区肺结核病例的病理分析,发现特定人群的发病高峰和病变特点,助力开展针对性的筛查和宣教工作。
此外,病理科还承担着传染病诊断的质量控制工作,通过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和结果审核,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因误诊、漏诊导致的疫情扩散风险,为传染病防控筑牢“质量防线”。
从微观病原体检测到宏观防控助力,病理科在传染病诊断的全链条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病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病理、数字化病理等技术的融合应用,病理科将为传染病诊疗和防控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支撑,成为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永恒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