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有哪些信号?日常该怎么管?
发布时间:2024-12-02    阅读:12次
来源:本站 作者:祝传宾

祝传宾 商丘市中心医院肾内科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伤为核心的慢性肾脏病,病程隐匿、进展缓慢,很多患者确诊时肾脏已出现不可逆损伤。其实,慢性肾炎早期并非无迹可寻,身体会发出一系列“预警信号”,而科学的日常管理更是延缓病情进展的关键。掌握早期信号、做好日常调控,才能有效守护肾脏功能。

慢性肾炎的早期信号多为非特异性表现,容易与疲劳、感冒等常见问题混淆,需格外警惕。尿色与性状改变是最直接的信号:正常尿液呈淡黄色、透明状,若出现尿色加深如浓茶色、洗肉水样,或尿中泡沫增多且细密、长时间不消散,可能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红细胞、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尤其是晨起第一次排尿,泡沫增多更需重视,这是早期蛋白尿的典型表现。

水肿是另一个常见预警:肾脏排水功能下降或蛋白质流失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水分会积聚在组织间隙,表现为晨起眼睑、面部水肿,活动后可减轻,严重时会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睡前喝水多”“疲劳”,但持续不缓解的水肿需及时排查肾脏问题。

此外,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腰酸腰痛、血压升高也可能是早期信号。慢性肾炎患者因肾功能受损,毒素排出不畅,会出现持续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肾脏位于腰部,肾小球炎症可能引发腰部隐痛或酸痛;而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肾小球损伤会导致血压升高,部分患者甚至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服用降压药后效果不佳,进一步检查才发现肾炎。

若出现上述信号,需及时就医做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尿常规中的尿蛋白、尿红细胞阳性是核心指标,肾功能检查的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肾脏滤过功能下降,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是否异常,这些检查能帮助早期确诊。

确诊后,日常管理的核心原则是“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功能”,需从饮食、生活习惯、病情监测、避免诱因等多方面入手。

饮食管理是重中之重,关键在于“优质低蛋白、低盐、低钾、低磷”。蛋白质摄入需“适量且优质”,过量蛋白质会增加肾脏滤过负担,建议每天按每公斤体重0.6-0.8克摄入,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避免  植物蛋白含量高的粗粮、杂豆过量摄入。低盐饮食能减轻水肿和高血压,每天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咸菜、加工肉类、酱料等高盐食物,烹饪以蒸、煮、炖为主,减少用盐量。同时,需根据肾功能情况限制钾和磷的摄入,避免香蕉、橘子、土豆、坚果等高钾高磷食物,防止电解质紊乱。

生活习惯调整同样重要。慢性肾炎患者需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够7-8小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熬夜会影响肾脏的自我修复,过度劳累可能诱发病情加重。适度运动能增强体质,但需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戒烟限酒也必不可少,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肾脏血管,酒精需经肾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加重肾脏负担,还可能诱发血压升高。

病情监测是延缓进展的关键,患者需定期复查,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和血压检查,根据指标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在家要学会监测血压和尿量,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若血压持续高于130/80mmHg,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降压药;记录每日尿量,若尿量突然减少或增多,可能是肾功能变化的信号,需及时就医。

避免诱发因素能减少病情反复,慢性肾炎患者抵抗力较弱,需预防感冒、扁桃体炎等感染,感染是导致病情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感冒后若出现尿色加深、水肿加重,需及时检查。避免滥用药物也很重要,很多药物如部分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都可能损伤肾脏,用药前需咨询医生,不可自行买药服用。此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焦虑、抑郁,也有助于病情控制,不良情绪会影响免疫功能,间接加重肾脏损伤。

总之,慢性肾炎虽然病程漫长,但早期发现、规范管理,就能有效延缓肾功能下降,很多患者可以长期维持正常生活。记住,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切勿忽视,及时就医确诊是第一步,而科学的饮食、规律的生活、定期的监测和避免诱因,是守护肾脏健康的核心。慢性肾炎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坚持科学管理,才能让肾脏功能稳定,避免走向尿毒症。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