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龙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四区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脑卒中的 20%-30%,发病急、进展快,若错过最佳救治时机,易导致偏瘫、昏迷甚至死亡。掌握科学的紧急处理方法,能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降低致残致死风险。
脑出血发作前常伴随明显症状,需第一时间识别:突发剧烈头痛(如 “头部被炸裂” 般疼痛),且多伴随恶心、呕吐(常呈喷射状);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如手臂无法抬起、走路向一侧歪斜;言语不清,如说话含糊、无法表达想法或听不懂他人话语;面部不对称,如嘴角下垂、眼睑闭合困难;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严重时迅速昏迷;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视物模糊、癫痫发作等症状。一旦发现他人出现上述表现,需立即启动紧急处理流程。
现场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后续救治效果,需严格遵循 “四要四不要”:
1. 要立即拨打 120:拨打急救电话时,清晰说明患者症状(如 “突发头痛、呕吐、一侧不能动”)、所在位置(精确到门牌号或标志性建筑),并告知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方便急救人员提前准备设备和药物;若现场有多人,可安排一人到路口迎接救护车,缩短转运时间。
2. 要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若患者意识清醒,协助其取侧卧位(身体偏向一侧,头向同一方向倾斜),头肩部稍垫高(约 15°-30°),避免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若患者已昏迷,需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呕吐物、假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勿让患者平躺或头向后仰,以防窒息。
3. 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在等待救护车期间,每隔 5-10 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呼喊患者姓名,判断是否有回应(意识是否清醒);贴近患者鼻孔感受气流,观察胸部是否起伏(判断呼吸是否正常);触摸颈动脉(颈部侧方,喉结旁开 2 厘米处),感知脉搏跳动情况。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胸部 30 次、人工呼吸 2 次为一组,持续操作至急救人员到达)。
4. 要避免不必要移动:脑出血患者脑部血管已破裂,随意搬动(如扶坐、摇晃、拖拽)可能导致出血加重,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如马路中间、火源旁),否则不要轻易移动;若必须转移,需 3-4 人协作,保持患者身体呈直线,平稳抬至安全区域,避免头部晃动。
“四不要” 需警惕: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可能导致呛咳、窒息,或影响后续治疗);不要用力按压患者肢体(可能加重神经损伤);不要大声呼喊、摇晃患者(可能刺激情绪,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不要等待 “症状自行缓解”(脑出血症状不会自愈,拖延时间会增加后遗症风险)。
救护车到达后,需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主动告知患者发病时间、症状变化、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病史、是否服用抗凝药)、过敏史等信息,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在转运过程中,继续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若出现呕吐,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清理气道;到达医院后,按照医生要求完成头颅 CT(快速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血压监测、血液检查等项目,不要因等待家属或纠结费用延误检查。
若患者需手术治疗,术后需注意: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需按时服用降压药,将血压稳定在 140/90mmHg 以下),避免血压波动导致再次出血;保持患者病房安静、光线柔和,减少探视,避免情绪刺激;协助患者翻身(每 2 小时一次),预防压疮;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活动、语言练习),循序渐进恢复功能;定期复查头颅 CT、肝肾功能等,监测病情变化。
脑出血急救的核心是 “快速识别、科学处理、及时送医”。日常生活中,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需积极控制基础病,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用力排便等诱发因素;普通人也应掌握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为他人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