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购销要注意合同条款,拿不准的,随时联系村(居)法律顾问。”“购买麦种要到正规的种子店,保存好票据……”近日,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司法局普法志愿者走进田间地头,围绕农村土地承包、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地流转、农资购买等问题向农民开展“法治提醒”,进一步增强防范法律风险意识。
连日来,河南省司法行政系统组织普法志愿者围绕农民需求开展法治宣传,护航农业生产。他们的身影,折射着河南农业新发展、乡村新气象。如今的河南广大农村地区欣欣向荣,充盈着希望与干劲,乡村振兴之路走得稳、活力足。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着力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体现河南特色的法治乡村之路,为基层高效能治理夯实法治根基。”河南省司法厅厅长贺振华说。
涉农立法稳步推进。河南省从制度层面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出台《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高效配置;出台《河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定》,对编制村庄规划的要求、内容、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助力实现农民富裕、乡村振兴;出台《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保障农业安全,确保农村居民用上“放心水”,进一步强化对永久基本农田的严格保护,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规规章,及时修改或废止。
涉农行政执法水平明显提升。河南省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印发《关于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采取“一市一张清单”方式,完成1738个乡镇、298个街道的首次赋权,赋权事项涉及水利、农业农村等8个领域,目前,全省平均每个乡镇有执法人员15名。早在2023年底,实现全省司法所加挂“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办公室”牌子,协助在乡镇(街道)开展执法监督。
乡村普法深入推进。河南省司法厅持续推进分层分类分众化普法新模式,组织编写《农村常用涉法案例选编》,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和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普法,推送防诈提示短信2.8亿条。同时,不断强化法治乡村示范建设,目前全省共有29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共培育“法律明白人”26.9万名。省司法厅联合省民政厅等部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乡村公共法律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河南省司法厅印发《河南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规范》,建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印发《关于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的通知》,深入开展“法在身边 助残护残”活动,实施“法律服务助老护老”“法援护苗”行动;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全面设立公证咨询联络点,提供24小时公证法律咨询、业务办理预约等服务,通过视频公证、巡回办证、定期办证等为农村群众提供“就近办”公证服务;开展“千家鉴定机构进农村活动”,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开设司法鉴定窗口,开展公益咨询,对涉农经济纠纷提供文书、痕迹等鉴定服务;积极履行爱民实践服务承诺,对涉及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司法鉴定事项,减收不低于法定标准20%的费用;法律顾问作用有效发挥,目前全省共选配近1.44万名法律服务人员担任村(居)法律顾问。
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有效开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多种方式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矛盾多元化解体系,目前,全省建立人民调解组织5.6万个,其中,县级人民调解中心157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2531个,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5.17万个,推动村(社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分别配备1名至2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