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抗生素不是“万能药”:这些西药学常识你必须知道
发布时间:2024-06-06    阅读:5次
来源:本站 作者:王奎鹏

王奎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在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感冒发烧、喉咙肿痛等不适,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吃抗生素,认为它能“药到病除”。然而,抗生素并非“万能药”,滥用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了解抗生素的作用原理、适用范围和使用原则,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西药学常识。  

抗生素,本质上是一类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简单来说,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细菌等微生物,其杀菌或抑菌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或核酸代谢等方式实现的。比如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因失去细胞壁的保护而破裂死亡;四环素则能阻止细菌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但需要明确的是,抗生素对病毒完全无效。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时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消灭病毒,反而会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残留,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很多人感冒后会自行服用阿莫西林,殊不知普通感冒多为病毒感染,阿莫西林作为抗生素,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腹泻等胃肠道不适。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远不止于此。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所谓耐药性,就是细菌在与抗生素的反复“交锋”中,逐渐适应并产生抵抗能力,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不再能抑制或杀死它们。这就好比害虫在农药的反复作用下产生抗药性,需要不断加大农药剂量或更换更强效的农药才能起效。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会让一些常见的细菌感染变得难以治疗,甚至可能出现“超级细菌”——对多种抗生素都耐药的细菌,一旦感染,可能面临无药可医的困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耐药菌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每年因耐药菌感染死亡的人数逐年上升。在我国,抗生素滥用问题也曾较为突出,虽然近年来通过加强监管和科普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人存在认识误区。

那么,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应遵循哪些原则呢?首先,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类型(细菌或病毒)、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等,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选择哪种抗生素。患者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也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其次,严格按照疗程用药。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彻底杀灭细菌,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如果疗程不足,可能导致细菌残留,增加复发和耐药的风险;而疗程过长,则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此外,还应注意抗生素的种类选择。不同的抗生素针对的细菌种类不同,并非越贵、越新的抗生素效果就越好。只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要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除非医生明确指示,否则多种抗生素联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交叉产生。

除了了解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我们还应学会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避免盲目用药。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可能会出现脓性分泌物(如浓痰、浓涕)、高热持续不退、白细胞升高等症状;而病毒感染则多表现为清涕、干咳、低热或中等程度发热,且具有一定的自限性,通常在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当然,这些只是初步的判断方法,最终还需依靠医生的专业诊断。

总之,抗生素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并非“万能药”。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科学的用药观念,了解抗生素的相关常识,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生素,既能有效治疗疾病,又能保护自身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拒绝抗生素滥用,守护好我们的“药盾”。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