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血常规能查出哪些病?
发布时间:2025-05-10    阅读:21次
来源:本站 作者:​杨钰莹

杨钰莹 郑州颐和医院医学检验科

血常规是临床最基础、最常用的血液检验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大类细胞及其相关指标(如血红蛋白、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压积等),反映人体血液系统的基本状况。它不仅是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也是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虽然血常规不能直接确诊所有疾病,但能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线索,帮助排查多种健康问题,具体可检测的疾病类型如下。

一、感染性疾病:区分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

感染发生时,人体免疫系统会通过调节白细胞数量和种类来对抗病原体,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相关指标会出现特征性变化,成为判断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

(一)细菌感染

当身体受到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入侵时,血常规通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正常参考范围为 50%-70%)。例如:

1. 呼吸道感染:细菌性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白细胞总数可升至 10×10⁹/L 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超过 75%,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感染处于活跃期。

2. 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患者,除白细胞升高外,尿常规可能伴随白细胞尿,但血常规的白细胞变化可辅助判断感染是否累及全身(如是否引发肾盂肾炎的全身炎症反应)。

3. 败血症:严重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时,白细胞总数可能显著升高(超过 20×10⁹/L)或降低(免疫力极度低下时),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同时可能伴随血小板减少,提示感染已危及全身血液系统。

(二)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EB 病毒等)与细菌感染的血常规表现不同,通常呈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且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正常参考范围为 20%-40%)。例如:

1. 急性病毒性感冒:流感患者血常规常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至 40% 以上,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可超过 10%)。

2. 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急性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淋巴细胞比例轻度升高,同时可能伴随血小板轻度减少(因病毒损伤肝脏,影响血小板生成或清除)。

3. 病毒感染性疾病恢复期:如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淋巴细胞比例逐渐恢复正常,可作为判断身体免疫功能恢复的指标之一。

此外,寄生虫感染(如疟疾、蛔虫病)时,血常规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正常参考范围为 0.5%-5%),为寄生虫感染的诊断提供线索。

二、血液系统疾病:早期发现血液异常的关键窗口

血常规能直接反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变化,是排查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首要检查项目。

(一)贫血相关疾病

贫血的核心特征是血红蛋白降低(成年男性正常参考值 120-160g/L,成年女性 110-150g/L),结合红细胞相关指标(如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可初步判断贫血类型:

1.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贫血类型,血常规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提示体内铁储备不足,常见于慢性失血(如胃溃疡出血、月经过多)、铁摄入不足(如长期素食)人群。

2. 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缺乏维生素 B₁₂或叶酸导致,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大细胞性贫血),患者常伴随食欲减退、手脚麻木等症状,多见于长期酗酒、胃肠道吸收障碍(如萎缩性胃炎)人群。

3.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发的贫血,血常规表现为 “全血细胞减少”——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降低,患者易出现乏力、感染、出血(如牙龈出血)等症状,需进一步通过骨髓穿刺确诊。

(二)白细胞相关血液疾病

1. 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血常规会出现特征性异常。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可达 100×10⁹/L 以上),且出现大量未成熟的原始和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同时伴随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降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则以白细胞总数持续升高、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为典型表现。

2. 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总数低于 4×10⁹/L 称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低于 0.5×10⁹/L 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前者可能由药物(如化疗药、抗甲状腺药)、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后者多因严重感染、骨髓抑制导致,患者易反复发生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败血症)。

(三)血小板相关疾病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值 100-300×10⁹/L)异常可提示以下疾病:

1.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低于 100×10⁹/L,患者易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脾功能亢进(脾脏过度清除血小板)、化疗后骨髓抑制等情况。

2. 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超过 300×10⁹/L,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骨髓增殖异常相关,血小板计数常超过 600×10⁹/L,患者血栓风险升高(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由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如胃癌、肺癌)引发,通常随原发病控制后恢复正常。

三、肝脏与肾脏疾病:间接反映器官功能的重要指标

肝脏和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其功能异常会间接影响血液成分,血常规中的相关指标可作为肝肾疾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一)肝脏疾病

肝脏参与红细胞生成、血小板清除等过程,当肝脏受损时,血常规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1. 脾功能亢进相关指标异常: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常伴随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大量破坏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常规表现为 “三系轻度减少”(以血小板减少最明显),可辅助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如肝硬化失代偿期)。

2. 溶血性贫血相关指标异常:严重肝炎、肝硬化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同时伴随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反映骨髓代偿性造血增强),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如胆红素升高)进一步确诊。

(二)肾脏疾病

肾脏通过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同时负责排泄代谢废物,肾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血常规:

1. 肾性贫血:慢性肾衰竭患者因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血常规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贫血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一致(肾功能越差,血红蛋白越低),是判断肾衰竭分期的重要指标之一。

2. 血小板功能异常相关指标:尿毒症患者体内蓄积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肌酐)会抑制血小板功能,虽然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可能正常,但患者仍易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血常规可作为评估出血风险的参考。

四、其他疾病与身体状态:辅助判断健康问题的重要参考

除上述疾病外,血常规还能为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病、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提供诊断线索,同时反映身体的应激状态。

(一)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1.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因代谢加快、免疫活跃,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则可能伴随轻度贫血(多为缺铁性或巨幼细胞性贫血),与甲减导致的食欲减退、铁吸收障碍相关。

2.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易引发感染(如糖尿病足感染),血常规会出现白细胞升高;同时,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伴随肾性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可辅助评估并发症严重程度。

(二)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患者,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自身抗体破坏血细胞),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贫血(慢性病性贫血),这些指标变化可作为疾病活动期的判断依据。

(三)营养不良与身体应激

1. 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的人群,可能出现轻度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缺乏维生素 B₁₂、叶酸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血常规可直接反映营养缺乏状况。

2. 身体应激状态:手术、创伤、烧伤等应激情况下,人体会出现 “应激性白细胞升高”,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是身体应对损伤的正常反应,可辅助评估应激程度。

五、血常规检查的局限性与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规属于 “筛查性检查”,不能仅凭血常规结果确诊疾病。例如,白细胞升高可能是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白血病或应激反应,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如血涂片、骨髓穿刺、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此外,血常规结果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剧烈运动后白细胞可能暂时性升高,女性月经期可能出现轻度贫血,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化疗药)也会改变血常规指标。因此,解读血常规报告时,需结合检查时的身体状态和用药情况,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

总之,血常规是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 “基础工具”,能快速、便捷地反映人体血液系统及相关器官的功能状态,帮助早期排查感染、贫血、白血病、肝肾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每年一次常规体检),若出现异常症状(如乏力、出血、发热),应及时就医复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争取时间。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