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楠 河南省胸科医院胸外科
在胸外科手术的旅程中,术后疼痛是患者常常需要面对的一道关卡。很多人可能觉得手术后疼痛是必然的,只能默默忍受,但实际上,有效的疼痛管理不仅关乎患者当下的舒适度,更对整个康复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胸外科手术疼痛特点
胸外科手术涉及胸腔内多个重要器官,如肺、食管等。手术切口大,常需切断胸壁肌肉、撑开肋骨,对肋间神经等结构也会造成不同程度损伤。这种创伤引发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且持续时间长。术后早期,患者每一次呼吸、咳嗽、翻身都会牵拉伤口,导致疼痛加剧。一般来说,术后前3天疼痛最为明显,之后虽逐渐减轻,但部分患者在术后几周甚至数月仍会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例如,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因胸腔引流管刺激胸膜,咳嗽时会感觉胸部如撕裂般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二、疼痛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生理层面:疼痛会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浅快呼吸易导致肺不张,痰液排出不畅,增加肺部感染风险。据统计,胸外科术后因疼痛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20%-30%。肺部感染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危及生命。疼痛刺激会引起体内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于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这种额外的负担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长期的疼痛应激还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血糖、血脂异常。
心理层面:持续的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情绪,担心疼痛无法缓解,对康复失去信心。长期处于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下,易发展为抑郁。有研究表明,胸外科术后疼痛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高达30%-50%。患者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失眠,对治疗和康复的依从性降低。
睡眠障碍:疼痛会干扰患者的睡眠质量,使患者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知,形成恶性循环。睡眠障碍还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能力,延缓伤口愈合。
三、有效的疼痛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促进康复进程呼吸功能改善:通过合理的疼痛管理,患者能够在术后早期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例如,采用多模式镇痛(包括药物镇痛、肋间神经阻滞等)后,患者可以更轻松地配合呼吸训练,降低肺不张和肺部感染风险,加快肺部功能恢复。一般来说,疼痛控制良好的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时间可缩短1-2天。
早期活动:疼痛减轻后,患者更愿意尽早下床活动。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尽早活动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提前1-2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
提高患者满意度心理状态改善:当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随之减轻。患者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和康复,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也会显著提高。良好的心理状态还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
医患关系和谐: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现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关心,会更加信任医护团队,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胸外科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方法
药物镇痛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是强效镇痛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需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适应证。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或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密切监测呼吸情况。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氟比洛芬酯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作用。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效果,可有效减轻术后轻中度疼痛。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溃疡、出血等问题。
区域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到肋间神经周围,阻断神经传导,达到镇痛目的。适用于胸壁切口疼痛,效果确切,可减少全身镇痛药用量。但操作时需注意避免损伤胸膜、血管等结构。
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椎旁间隙注入局麻药,可同时阻滞多个肋间神经,镇痛范围广。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常用于胸外科手术术后镇痛。
其他辅助方法患者自控镇痛(PCA):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通过PCA泵自行控制给药,实现个体化镇痛。例如,静脉PCA、硬膜外PCA等,使患者在疼痛发作时能及时得到药物缓解,提高镇痛效果。
心理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和疼痛管理方法,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还可通过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知。
综上所述,胸外科手术后疼痛管理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身体康复,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医患关系有着积极影响。患者和家属应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术后疼痛管理,为顺利康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