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宇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
在医学诊断的“侦察体系”中,细胞病理学是专攻微观世界的“探案高手”。它通过采集人体脱落或穿刺获取的细胞,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精准捕捉疾病信号,尤其在癌症早期筛查、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日常体检的宫颈刮片到肿瘤诊断的穿刺标本分析,这项技术以微创、精准的优势,成为守护健康的“微观哨兵”。
1什么是细胞病理学?
细胞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分支,核心是通过研究细胞的异常改变诊断疾病。人体由万亿细胞构成,健康细胞的形态、大小、细胞核与细胞质比例都有固定规律,而当疾病发生时,细胞会出现特征性变化——如癌细胞会呈现核增大、染色加深、核仁明显,以及细胞排列紊乱等“反常表现”。
与组织病理学需获取完整组织不同,细胞病理学的样本仅需少量细胞,采集方式更简便微创,既能通过自然脱落获取(如宫颈细胞、痰液细胞),也可通过穿刺、刮取等方式采集(如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胸水细胞)。这种特性让它在早期筛查中广泛应用,能在肿瘤形成明显肿块前就发现细胞异常。
2核心技术:从取样到诊断的“精准链路”
一份准确的细胞病理学诊断,离不开取样、制片、观察三大关键环节的紧密配合。取样是基础,要求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细胞——以宫颈癌筛查的宫颈刮片为例,医生需用特制刮板在宫颈口旋转取样,确保获取宫颈管内的脱落细胞;而甲状腺穿刺则需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抽取少量甲状腺细胞,避免取样偏差。
制片环节决定着细胞形态的清晰呈现。样本采集后,需经过固定、离心、涂片、染色等步骤,其中巴氏染色是最常用的方法,能让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不同粉色,清晰区分细胞结构。对于液体样本(如胸水、腹水),还需通过离心浓缩细胞,提高诊断准确率。
诊断环节考验病理医生的“火眼金睛”。医生在显微镜下逐视野观察细胞形态,结合专业知识判断是否存在异常——不仅要识别癌细胞,还要区分炎症、感染等良性病变。对于疑难病例,还会借助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辅助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标记细胞成分,进一步明确诊断。
3临床应用:从筛查到诊断的“全链条守护”
细胞病理学的应用贯穿疾病筛查、诊断、随访全流程,其中癌症相关诊疗是核心场景。在早期筛查中,它是“预警先锋”——宫颈癌筛查的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涂片或TCT)已普及数十年,能在癌前病变阶段发现细胞异常,使宫颈癌发病率大幅下降;肺癌筛查中,痰液细胞学检查可通过分析痰液中的脱落细胞,发现早期支气管黏膜癌变。
在肿瘤诊断中,它是“定性关键”。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快速明确病变性质,如甲状腺结节穿刺能区分良恶性,为是否手术提供依据;对于胸水、腹水患者,细胞病理学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肿瘤转移,明确病情分期。
此外,它还用于治疗后随访——癌症患者治疗后,定期采集相关细胞样本检测,可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的细胞信号,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在非肿瘤疾病领域,它也能发挥作用,如通过尿液细胞学检查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疾病。
4优势与局限:科学认知更关键
细胞病理学的核心优势在于微创、便捷、经济,尤其适合大规模筛查。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取样量少可能导致“取样不足”,影响诊断准确性;部分细胞形态改变不典型时,难以明确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进一步确认。
因此,细胞病理学诊断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组织活检验证。对大众而言,重视细胞病理学筛查(如定期宫颈癌、肺癌筛查),是早发现、早治疗疾病的关键。
从微观细胞的形态变化中捕捉疾病踪迹,细胞病理学为健康守护搭建了重要防线。随着数字化病理、AI辅助诊断等技术的融入,这项“微观探病”技术将更精准高效,为疾病诊疗提供更坚实的支撑。